1月12日,鄭州全員核酸檢測暫告一段落,針對重點人群核酸采樣工作卻沒停止。與其他封控區(qū)、管控區(qū)一樣,潁河路69號院依舊是核酸檢測的重點。記者曾想象過非常時期“疫”線防控人員的疲憊,卻從沒想到按秒計算的忙和累竟是如此不易,和現(xiàn)實相比,文字太蒼白,圖片稍單調,唯有心里的感動是透徹心扉的。
辛苦的背后是共克時艱的決心
早上5時50分,小區(qū)門口已聚集了很多人,社區(qū)工作人員、鄭州市中心醫(yī)院的醫(yī)務工作者正在有序準備著,等候6點開始的核酸采樣工作。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全身“武裝”后,記者變身“大白”,同步改變的還有心態(tài),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感。
雖然知道身處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但當穿上這身“裝備”、身處這個敏感地點,多少還是感到了一絲緊張。防護服的封閉性沒得說,悶熱不透氣,走幾步路就開始發(fā)汗。這是記者的偶爾行動,卻是“疫”線防控人員每日的常態(tài)。
“說實話,剛開始說不緊張是假的,但這是工作也是責任,‘沖上前去’,是我們給自己的加油鼓勁。”綠東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節(jié)說,綠東村街道目前有3戶9人確診病例,轄區(qū)除兩個小區(qū)、一棟樓被劃為封控區(qū)外,其余幾乎全部屬于管控區(qū)。從1月4日凌晨接到通知后,辦事處第一時間采取了管控措施,從這一天起,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從凌晨3點開始,結束時間卻是未知數(shù)。
從黎明前的“黑”到深夜后的“黑”,從“打起精神努力干”開始到“拖著疲憊的雙腿”結束,你問他們當天都干了啥?噓,別說話,請允許他們休息這片刻。
調侃的背后是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潁河路69號院作為老舊小區(qū),一共20棟樓,846戶,1586人。作為西郊老牌小區(qū),居住在這里的人年齡普遍偏大,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515人。老同事加老街坊,昔日吵吵嚷嚷、三五閑談的小區(qū),如今顯得格外冷清,家家戶戶被貼上了封條,家里的平方數(shù)就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早上,小區(qū)奔忙的是核酸采樣的“大白”;下午,小區(qū)奔忙的是兩手提著菜袋子的“大白”,幫買菜、幫搬水、幫扔垃圾、幫處理雜事……桐柏社區(qū)書記孟超開玩笑說,在他們社區(qū),昔日柔弱的小姑娘如今也成了“大力士”。
作為老舊小區(qū),爬樓梯是常規(guī)動作。23歲的醫(yī)務工作者王若華笑著說:“上著上著就習慣了,現(xiàn)在我每天的步數(shù)在朋友圈都是前十呢。”
按照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是命令更是標準。對于疫情封控區(qū)域來說,做到這一點,更是容不得一絲一毫馬虎。信息采集員、核酸采樣醫(yī)生、保障員,一組3人,分工明確。
李春節(jié)介紹說,綠東村街道針對封控區(qū)域核酸采樣的人員配置上,做到了最佳組合,極大地提高了采樣效率。就潁河路69號院來說,每天正常配置23組,清晰的分工,默契的合作,讓采樣速度從剛開始的3個小時縮短至如今的1個小時,這背后是讓人無法計算的付出。
“得知小區(qū)有確診病例,剛開始是害怕、慌張,然后是接受,現(xiàn)在是包容。每個人都不容易,沒有人會主動選擇這個局面,包容的看待,也會讓自己接受度高一些。就當是強制性給自己放個長假。”42歲的吳先生調侃著說道,封控宅在家的日子,他陪著孩子上上網(wǎng)課,幫著媳婦做做家務,刷刷手機給自己一些放松時間,宅在家也生出了不少樂趣。
和吳先生的“悠長假期”不同,社區(qū)人員可是忙“瘋”了!
0點至6點:流調轉運;
6點至8點:上門核酸;
8點至15點:全員核酸檢測;
15點至18點:拉檢測物資、貼居家隔離封條、整理臺賬;
18點至22點:整理臺賬上報重點人群核酸檢測臺賬;
22點至24點:等候轉運命令。全天候無間斷核查流調信息打電話。
以上來自李春節(jié)的工作日志。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是社區(qū)的每天工作安排。
他們不僅負責居民的衣食住行,必要時還要化身心理調解員,每個人都快成為“十項全能”。潁河路69號院老年人居多,封控區(qū)要求“足不出戶”,最初很多人心里接受不了,情緒很受波動,孟超的電話成了他們24小時的熱線。針對這些居民,社區(qū)工作人員每天進行電話心理疏導,慢慢地,大家從排斥到理解再到包容,每個人都能理解“疫”線工作者的難和累。
曾經(jīng)冷冷清清的業(yè)主群,在小區(qū)封控后“活躍”了起來,平常面與面相遇不一定打招呼的街坊四鄰,在這個小天地里讓互相之間情與情有相逢,聊新聞、聊熱點、分享防控小知識……這里每天都充滿了熱鬧的氣氛,當然,最多的話題是感謝。
業(yè)主張先生在群里分享了關于他的故事,他父親1月9日深夜突發(fā)心臟病,在聯(lián)系社區(qū)工作人員后,社區(qū)迅速反應,第一時間聯(lián)系急救車并辦理相應手續(xù),在最短時間內將張大爺送至醫(yī)院。綠東村街道辦事處統(tǒng)戰(zhàn)員吳清芳說,街道辦針對特殊人群就診問題,設定了一套成熟的流程,目前,單就這個小區(qū)已有6位老人得到了妥善的就醫(yī)治療。
居民的感謝不作假,社區(qū)工作者的付出被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記在了心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爺說:“等疫情結束了,我要第一時間給社區(qū)送錦旗。因為他們配得上,他們擔得起。”
重復的背后是一個個新的挑戰(zhàn)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著一則關于鄭州的段子:“以后考古,看到喉嚨上有繭子的,一定是鄭州人。”無奈的調侃是鄭州人面對難題時展現(xiàn)的樂觀幽默,高頻次、高效率的核酸檢測背后是迅速反應、快速落實、萬眾一心的“鄭州速度”。
從本輪疫情暴發(fā)以來,從1號通告發(fā)布開始,從第一場新冠疫情新聞發(fā)布會解讀開始,鄭州的每一個舉措的制定和落實都突出“快、準”,步步皆是“鄭州速度”。
社區(qū)工作是繁忙瑣碎的,也是重復的,一天天重復的內容、一次次重復的動作、一句句重復的叮囑……當你的肩上挑的是使命,心頭壓的是責任,這種重復在每一個新的一天又是全新的挑戰(zhàn),但是總離不開責任、決心和信念。
至此,記者的“一天”結束了,但是他們的一天仍在繼續(xù)。
這是一篇實錄,也是一個見證。疫情也許會封鎖很多東西,但是也會讓很多存在緊密,比如鄭州人共同抗疫的決心,疫情給人們帶來“隔離”同時也帶走了隔閡,讓我們攜手抗疫,迎春來。
鄭報全媒體記者 韓娟 文 通訊員 鄭韓/圖
5月17日,河南省南陽市博物館,游客在觀看春秋時期的青銅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河南省南陽市多家博物館開展線上線下活動,讓游客感受
一條渠,綿延千里北上,滋潤人間心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從此,甘甜可口的長江水奔騰不息地流經(jīng)1432公里,流進千
5月14日下午,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線奮戰(zhàn)39天,總計圓滿完成130萬管核酸檢測任務的河南省援滬核酸檢測醫(yī)療隊隊員乘坐飛機回到鄭州,受到來自省
近日,中國氣象服務協(xié)會公布了我國首批15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江西廬山云海景觀、安徽歙縣坡山村云海景觀、福建霞浦縣三沙日出日落景觀等
5月9日,寧西線豫陜交界處,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南陽工務段護路員工對線路兩邊山體的危樹進行清理整治。立夏時節(jié),秦嶺山脈云霧繚繞
X 關閉
X 關閉